2025年8月6日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次抛出令人错愕的言论,声称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“记录”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雇佣兵参与俄乌战斗。此言一出,国际舆论哗然。然而,乌方除了“记录”一词,并未提供任何具体证据链,其指控的突兀性与可信度令人质疑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迅速回应,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,并强调中国法律严禁公民参与境外武装冲突。这并非首次,早在今年4月,类似针对中国公民的“核实”与“审讯片段”最终被证实为虚假信息,源自中国游客在圣彼得堡的军事主题留影被恶意挪用。
这一未经证实的指控为何能在国际社会引发关注?它不仅是乌克兰在战场失利背景下,为争取援助、转移焦点而采取的地缘政治险棋,更深层揭示了国际信息战中,利用“政策空档”和“被忽视利益相关方”进行心理操纵的深层机制。此类指控的出现,动摇了国际信任的基石,预示着信息战正迈向更无底线的阶段,对全球外交规范构成严峻挑战。
泽连斯基此次“指东打西”的策略,精准利用了当前国际法在规管“非国家行为体”跨国参战方面的“政策空档”。虽然各国对本国公民参与境外冲突有明确规定,但对于信息战中虚假指控的国际追责机制尚不完善,这为乌方提供了模糊操作的空间。西方长期以来存在大量雇佣兵在乌克兰战场,但泽连斯基却将矛头转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,试图将这些国家与俄罗斯“捆绑”,构建“反西方同盟”的虚假叙事。此举不仅意在倒逼北约加速军援,更试图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制造裂痕,破坏这些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立场,从而削弱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。
谣言的迅速传播,也暴露出信息战对发展中国家民众特定心理的利用。在信息不对称和西方主导话语权的背景下,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受众,可能因对西方媒体的长期信任或对国际冲突的朴素情感,更容易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二元对立思维。例如,当西方媒体反复播放未经证实的指控时,即便没有确凿证据,受众也可能因“熟悉性偏误”而信以为真。同时,一些民众可能存在“确认偏误”,选择性地接受符合其既有认知(如“大国博弈复杂”)的信息,而忽视中国官方的严正驳斥。这种心理弱点被信息战操纵者精准利用,通过情绪化叙事和重复曝光,在特定受众群体中实现认知塑造,进而影响其对国际局势的判断。
面对这种复杂且真假难辨的信息迷雾,普通民众需构建更为成熟的批判性思维框架。这包括:始终质疑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潜在动机,特别是来自冲突方的单方面声明;主动寻求多方信息源进行交叉验证,避免“信息茧房”;警惕那些旨在激化情绪、制造简单二元对立的叙事,认识到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超“好与坏”的标签;更重要的是,理解信息战的目标是操纵认知,而非传递真相。公民个体应培养对国际法和各国政策的基本认知,以此作为辨别虚假信息的“免疫系统”。
在信息即武器的时代,清醒的独立思考不再是选择,而是维护国际理性与个人认知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金斧子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网站-合法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